安徽岳西:小桑蚕“织”出大产业
安徽岳西:小桑蚕“织”出大产业
安徽岳西:小桑蚕“织”出大产业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(fēiyuè) 陈若天
“第一批蚕茧刚卖完(màiwán),有接近(jiējìn)两万元的收入。”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,年近6旬的吴问明(wènmíng)正忙着清理家中的方格蔟,盘算着近期养第二批蚕。
“一年养个三四批,家门口就(jiù)能致富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”老吴的脸上露出(lùchū)笑容。
在岳西,像吴问明一样靠着养蚕致富的农户(nónghù)不胜枚举。“家有5亩桑,脱贫奔小康”,这句曾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(shùnkǒuliū)是许多(xǔduō)老百姓的真实写照。
桑蚕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(chénruòtiān)摄
岳西县位于(wèiyú)大别山腹地,当地发展蚕桑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(de)自然(zìrán)地理环境优势,拥有1500多年的栽桑养蚕史,现有1.67万户蚕农、8.5万亩桑园。2018年被中国(zhōngguó)蚕桑学会授予“中国蚕桑之乡”称号。
“我们现在养蚕采用专业化分工协作,省时化分段饲育(sìyù)的模式,和以往(yǐwǎng)大不相同。”岳西县特色农业(nóngyè)服务中心主任刘军告诉记者,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农户的饲养难度,由县农业农村局直属的国有企业来统一孵化蚕种,将小蚕精心饲育10天至(tiānzhì)“三龄”后再转交至农户喂养。
此外,除了(chúle)各家各户家庭式的养蚕模式,岳西县现在还(hái)在逐步发展工厂化养蚕模式。
在(zài)来榜镇关河村智慧养蚕基地,2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依托物联网等先进技术,添桑、消毒、采茧等全流程可(kě)实现自动化。
“不同于传统养蚕(yǎngcán),工厂(gōngchǎng)采用‘蚕盘’的方式,最多可以叠14盘高(pángāo)。仅这一个基地,就可以每年给村集体增收近40万元。”刘军说,目前我们正在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桑叶饲料研究,已经取得(qǔde)重大突破。未来,饲料养蚕的新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2024年,岳西县生产鲜茧5875吨。仅鲜茧一项,收入就达到(dádào)3.12亿元,发种量(liàng)、产茧量连续16年位居安徽省第一。
“一(yī)产”稳的(de)同时,岳西县也在加强蚕桑产业“二产”的布局。目前,岳西县已拥有15家茧丝绸加工企业。
除了纺织业,围绕深加工,岳西县还推出了桑叶茶(chá)、桑果(sāngguǒ)干、桑果醋、桑叶面条等一系列产品。
“在岳西不少饭店,都可以吃到一桌子以‘桑’为主题的美食。”刘军(liújūn)说(shuō)。
此外,岳西还分布(fēnbù)着多家(duōjiā)工艺品企业,充分利用当地废弃的桑枝为原材料,制作成工艺品。产品畅销许多欧美国家。
用桑枝(yòngsāngzhī)加工的工艺品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补链(bǔliàn)、延链、强链,在岳西(yuèxī),蚕桑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持续放大。
“下一步,我们要在农文旅融合(rónghé)方向上发力,加快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。”刘军介绍,岳西县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mínglù),未来(wèilái)要挖掘利用好这一宝藏,传承弘扬好蚕桑文化。
“此外我们可以依托岳西县丰富的生态、康养、红色旅游等资源,将蚕桑产业深度融入(róngrù)‘体验农耕民俗、观赏生态景观、享受自然康养、体悟(tǐwù)红色文化’的特色旅游环线,进一步打响‘中国(zhōngguó)蚕桑之乡’品牌。”谈及(tánjí)未来,刘军信心满满。
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(fēiyuè) 陈若天
“第一批蚕茧刚卖完(màiwán),有接近(jiējìn)两万元的收入。”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,年近6旬的吴问明(wènmíng)正忙着清理家中的方格蔟,盘算着近期养第二批蚕。
“一年养个三四批,家门口就(jiù)能致富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”老吴的脸上露出(lùchū)笑容。
在岳西,像吴问明一样靠着养蚕致富的农户(nónghù)不胜枚举。“家有5亩桑,脱贫奔小康”,这句曾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(shùnkǒuliū)是许多(xǔduō)老百姓的真实写照。
桑蚕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(chénruòtiān)摄
岳西县位于(wèiyú)大别山腹地,当地发展蚕桑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(de)自然(zìrán)地理环境优势,拥有1500多年的栽桑养蚕史,现有1.67万户蚕农、8.5万亩桑园。2018年被中国(zhōngguó)蚕桑学会授予“中国蚕桑之乡”称号。
“我们现在养蚕采用专业化分工协作,省时化分段饲育(sìyù)的模式,和以往(yǐwǎng)大不相同。”岳西县特色农业(nóngyè)服务中心主任刘军告诉记者,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农户的饲养难度,由县农业农村局直属的国有企业来统一孵化蚕种,将小蚕精心饲育10天至(tiānzhì)“三龄”后再转交至农户喂养。
此外,除了(chúle)各家各户家庭式的养蚕模式,岳西县现在还(hái)在逐步发展工厂化养蚕模式。
在(zài)来榜镇关河村智慧养蚕基地,2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依托物联网等先进技术,添桑、消毒、采茧等全流程可(kě)实现自动化。
“不同于传统养蚕(yǎngcán),工厂(gōngchǎng)采用‘蚕盘’的方式,最多可以叠14盘高(pángāo)。仅这一个基地,就可以每年给村集体增收近40万元。”刘军说,目前我们正在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桑叶饲料研究,已经取得(qǔde)重大突破。未来,饲料养蚕的新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2024年,岳西县生产鲜茧5875吨。仅鲜茧一项,收入就达到(dádào)3.12亿元,发种量(liàng)、产茧量连续16年位居安徽省第一。
“一(yī)产”稳的(de)同时,岳西县也在加强蚕桑产业“二产”的布局。目前,岳西县已拥有15家茧丝绸加工企业。
除了纺织业,围绕深加工,岳西县还推出了桑叶茶(chá)、桑果(sāngguǒ)干、桑果醋、桑叶面条等一系列产品。
“在岳西不少饭店,都可以吃到一桌子以‘桑’为主题的美食。”刘军(liújūn)说(shuō)。
此外,岳西还分布(fēnbù)着多家(duōjiā)工艺品企业,充分利用当地废弃的桑枝为原材料,制作成工艺品。产品畅销许多欧美国家。
用桑枝(yòngsāngzhī)加工的工艺品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补链(bǔliàn)、延链、强链,在岳西(yuèxī),蚕桑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持续放大。
“下一步,我们要在农文旅融合(rónghé)方向上发力,加快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。”刘军介绍,岳西县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mínglù),未来(wèilái)要挖掘利用好这一宝藏,传承弘扬好蚕桑文化。
“此外我们可以依托岳西县丰富的生态、康养、红色旅游等资源,将蚕桑产业深度融入(róngrù)‘体验农耕民俗、观赏生态景观、享受自然康养、体悟(tǐwù)红色文化’的特色旅游环线,进一步打响‘中国(zhōngguó)蚕桑之乡’品牌。”谈及(tánjí)未来,刘军信心满满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