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厦门的记忆又回来了!这款古早桌游你玩过吗?
老厦门的记忆又回来了!这款古早桌游你玩过吗?
老厦门的记忆又回来了!这款古早桌游你玩过吗?
“这不是葫芦问嘛?我至少50年没见过(guò)了!”瞥了一眼桌面,一张画着各色图案的正方形图纸让(ràng)老厦门人胡先生瞪大眼睛感叹道。
最近,2025思明区“文化和(hé)自然遗产日”非遗(fēiyí)宣传展示活动在老剧场文化公园举办。“葫芦问”这个曾经火爆一时的闽南桌游再次进入厦门人的视野(shìyě),以思明区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身份亮相,勾起不少老厦门人的回忆,也(yě)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好奇和兴趣。
一边玩(wán)一边念口诀 输的人会被刮鼻子
葫芦问游戏,简单来说就是由图谱、玩家棋子、黑白骰子和传统口诀结合而成的桌面(zhuōmiàn)掷博游戏,主要流行于福建(fújiàn)、广东、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(dōngnányà)闽南话地区。
图谱,即游戏图纸(túzhǐ)。在近40厘米长的正方形图纸上画有47个图案,由八仙过海人物、生肖、植物等组成。这些图案依次从最外沿螺旋蛇盘至(zhì)图纸中心,起点是“兔子”,终点为“张果老”。除终点的“张果老”外,其他图案各有两个。每走一步棋(yībùqí)都有对应的口诀,引导(yǐndǎo)下(xià)一步棋的走向。
念口诀是游戏(yóuxì)的最大特色。“九肥坐大位。”活动当天,80岁的陈奶奶看见(kànjiàn)图纸后(hòu),用闽南话脱口而出,“这是棋子走到(zǒudào)第9个图案时对应的口诀。这个游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,但口诀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。”
放学后和好朋友(péngyǒu)冲到家里玩(wán)葫芦问的场景让柯女士难以忘怀,“玩游戏有输赢,博钱博吃的都有。”她回忆小时候和姐姐、好朋友盘坐在家里的地板上(shàng)玩,输的人还会被刮鼻子。
胡先生小时候住第九市场边,至今清晰记得(jìde)当时菜市场门口就有人卖(mài)葫芦问图纸。现场,曾女士就购买了游戏(yóuxì)图纸准备让12岁的女儿玩,她说,“这个(zhègè)游戏能够成为非遗代表性项目,说明很有特色。孩子的爷爷奶奶会玩,让他们教。”
思明区文化馆非遗馆员柯鹭斌介绍,葫芦问的(de)特色从其非遗命名就可(kě)看出(kànchū),完整名称是闽南童玩-葫芦问(闽南传统桌游与口诀)。游戏过程通过众多诙谐幽默、简练含蓄的闽南话词汇、谚语、“三四句”等,让人一边玩一边念(niàn),感悟口诀寓意。
走访闽台地区 创新图纸(túzhǐ)设计
52岁的郑金程是(shì)(shì)葫芦问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负责人(fùzérén)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厦门人,他一直住在八市附近,玩(wán)葫芦问也是他儿时最有趣的回忆之一,“小时候常在八市玩,特别是到了周末和春节氛围更浓,我们当时是在铁板上印图形来玩。”
每当春节和朋友相聚,郑金程总会(zǒnghuì)为人们不再玩葫芦问而叹息,一种唤醒文化记忆的(de)强烈情感扎根心中。而祖籍台湾的他(tā)在得知鹿港还有玩葫芦问后,更坚定了想法。2017年,他和团队通过走访泉州(quánzhōu)、漳州等地以及台湾鹿港收集相关资料,综合各类版本最终确定(quèdìng)葫芦问图纸。2018年,葫芦问图纸的福建(fújiàn)版权申请下来后,他印刷出来送给各地朋友玩。
这款图纸背后附有非遗介绍、游戏规则和(hé)寓意,每个图案还配上数字序号。这是郑金程的创新,“有了(le)数字提醒,能(néng)更快学会(xuéhuì)最基本的口诀:一兔、二驴、三甘仔、四乞仔、五鸡、六猫、七宾、八(bā)鲤……”因为口诀太多,他还在每个图纸上附了二维码,通过建立微信(wēixìn)群把口诀发给大家学,这样也能随时教大家,或者让大家互相交流学习。
“葫芦(húlú)问看似一个小游戏,实则充满闽南(mǐnnán)特色,还(hái)蕴含传统智慧。”2023年,他决定申请思明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,将这个项目传承发扬,最终该项目于2024年8月顺利通过认定。
葫芦六就双双层、葫芦九无走(jiǔwúzǒu)、葫芦四扒须;扫(sǎo)五一尾(wěi)呆、扫八一个月、扫九无走、扫三五佮七;鹿九鹿十搁再入、鹿五出圣龙……葫芦问(wèn)口诀众多,且带有吉祥、诙谐、俚俗的意义。这些葫芦问口诀,你会读吗?
为了进一步传承好非遗,葫芦(húlú)(húlú)问非遗保护单位和本报一起向(xiàng)广大读者朋友征集葫芦问口诀,并招募会说(shuō)葫芦问口诀的市民朋友一起交流学习。读者朋友可通过拨打厦门日报读者热线968820,或在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,留下您的联系方式(liánxìfāngshì),非遗保护单位将会联系您。
根据思明区文化馆提供(tígōng)的资料,葫芦问是流行于闽南话方言区的一种民间桌面掷博游戏(yóuxì),远可追溯到古代的“升官(shēngguān)图”游戏,约至清中后期在闽南定型为一个富有区域特色的民间掷博游戏。游戏走法变换体现道家(dàojiā)哲学和智慧。
(文/图(tú) 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)


“这不是葫芦问嘛?我至少50年没见过(guò)了!”瞥了一眼桌面,一张画着各色图案的正方形图纸让(ràng)老厦门人胡先生瞪大眼睛感叹道。
最近,2025思明区“文化和(hé)自然遗产日”非遗(fēiyí)宣传展示活动在老剧场文化公园举办。“葫芦问”这个曾经火爆一时的闽南桌游再次进入厦门人的视野(shìyě),以思明区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身份亮相,勾起不少老厦门人的回忆,也(yě)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好奇和兴趣。
一边玩(wán)一边念口诀 输的人会被刮鼻子
葫芦问游戏,简单来说就是由图谱、玩家棋子、黑白骰子和传统口诀结合而成的桌面(zhuōmiàn)掷博游戏,主要流行于福建(fújiàn)、广东、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(dōngnányà)闽南话地区。
图谱,即游戏图纸(túzhǐ)。在近40厘米长的正方形图纸上画有47个图案,由八仙过海人物、生肖、植物等组成。这些图案依次从最外沿螺旋蛇盘至(zhì)图纸中心,起点是“兔子”,终点为“张果老”。除终点的“张果老”外,其他图案各有两个。每走一步棋(yībùqí)都有对应的口诀,引导(yǐndǎo)下(xià)一步棋的走向。
念口诀是游戏(yóuxì)的最大特色。“九肥坐大位。”活动当天,80岁的陈奶奶看见(kànjiàn)图纸后(hòu),用闽南话脱口而出,“这是棋子走到(zǒudào)第9个图案时对应的口诀。这个游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,但口诀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。”
放学后和好朋友(péngyǒu)冲到家里玩(wán)葫芦问的场景让柯女士难以忘怀,“玩游戏有输赢,博钱博吃的都有。”她回忆小时候和姐姐、好朋友盘坐在家里的地板上(shàng)玩,输的人还会被刮鼻子。
胡先生小时候住第九市场边,至今清晰记得(jìde)当时菜市场门口就有人卖(mài)葫芦问图纸。现场,曾女士就购买了游戏(yóuxì)图纸准备让12岁的女儿玩,她说,“这个(zhègè)游戏能够成为非遗代表性项目,说明很有特色。孩子的爷爷奶奶会玩,让他们教。”
思明区文化馆非遗馆员柯鹭斌介绍,葫芦问的(de)特色从其非遗命名就可(kě)看出(kànchū),完整名称是闽南童玩-葫芦问(闽南传统桌游与口诀)。游戏过程通过众多诙谐幽默、简练含蓄的闽南话词汇、谚语、“三四句”等,让人一边玩一边念(niàn),感悟口诀寓意。
走访闽台地区 创新图纸(túzhǐ)设计
52岁的郑金程是(shì)(shì)葫芦问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负责人(fùzérén)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厦门人,他一直住在八市附近,玩(wán)葫芦问也是他儿时最有趣的回忆之一,“小时候常在八市玩,特别是到了周末和春节氛围更浓,我们当时是在铁板上印图形来玩。”
每当春节和朋友相聚,郑金程总会(zǒnghuì)为人们不再玩葫芦问而叹息,一种唤醒文化记忆的(de)强烈情感扎根心中。而祖籍台湾的他(tā)在得知鹿港还有玩葫芦问后,更坚定了想法。2017年,他和团队通过走访泉州(quánzhōu)、漳州等地以及台湾鹿港收集相关资料,综合各类版本最终确定(quèdìng)葫芦问图纸。2018年,葫芦问图纸的福建(fújiàn)版权申请下来后,他印刷出来送给各地朋友玩。
这款图纸背后附有非遗介绍、游戏规则和(hé)寓意,每个图案还配上数字序号。这是郑金程的创新,“有了(le)数字提醒,能(néng)更快学会(xuéhuì)最基本的口诀:一兔、二驴、三甘仔、四乞仔、五鸡、六猫、七宾、八(bā)鲤……”因为口诀太多,他还在每个图纸上附了二维码,通过建立微信(wēixìn)群把口诀发给大家学,这样也能随时教大家,或者让大家互相交流学习。
“葫芦(húlú)问看似一个小游戏,实则充满闽南(mǐnnán)特色,还(hái)蕴含传统智慧。”2023年,他决定申请思明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,将这个项目传承发扬,最终该项目于2024年8月顺利通过认定。
葫芦六就双双层、葫芦九无走(jiǔwúzǒu)、葫芦四扒须;扫(sǎo)五一尾(wěi)呆、扫八一个月、扫九无走、扫三五佮七;鹿九鹿十搁再入、鹿五出圣龙……葫芦问(wèn)口诀众多,且带有吉祥、诙谐、俚俗的意义。这些葫芦问口诀,你会读吗?
为了进一步传承好非遗,葫芦(húlú)(húlú)问非遗保护单位和本报一起向(xiàng)广大读者朋友征集葫芦问口诀,并招募会说(shuō)葫芦问口诀的市民朋友一起交流学习。读者朋友可通过拨打厦门日报读者热线968820,或在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,留下您的联系方式(liánxìfāngshì),非遗保护单位将会联系您。
根据思明区文化馆提供(tígōng)的资料,葫芦问是流行于闽南话方言区的一种民间桌面掷博游戏(yóuxì),远可追溯到古代的“升官(shēngguān)图”游戏,约至清中后期在闽南定型为一个富有区域特色的民间掷博游戏。游戏走法变换体现道家(dàojiā)哲学和智慧。
(文/图(tú) 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